東亞地區的泥染文化和在韓國用柿汁染成的黛黑染色文化
這篇文章是許北九老師關於亞洲染色文化報告!
這一次,許老師將談論 “東亞地區的泥染文化和在韓國用柿汁染成黑色”。
自古以來,黑色被認為是很難染上的顏色,世界各地都有各種嘗試來獲得這個顏色。
韓國、日本、中國、台灣、越南、東帝汶、印度尼西亞……在亞洲各國家為獲得黑色做出了什麼樣的努力?
許北九老師是羅州市天然染色文化財團的營運局長,這系列中將報告他多年來的一些調查和研究。

緖言
運用色彩三原色混合即可以得到黑色,但在天然染色中要染成黑色並不是簡單的技術。
韓國的朝鮮時代(1392-1010)朝鮮王在位時,記錄朝政所發生的事與其他事實的「朝鮮王朝實錄」1596年3月2日的記錄中可以看到如下內容: “堂上則依平時, 用藍色; 堂下, 則以布子, 染黑色, 紫黃之色, 一切禁斷. 若以染黑爲未易, 則半染靑色似當”可以看到染成黑色並不容易。雖然染成黑色並不容易,但亞洲很多國家的祖先相繼開發了把布染成黑色的技術。
黑色染色技術大部分是採用含有很多丹寧酸成分的植物,將染物上色之後用淤泥進行媒染的方式不斷重覆,以得到黑色。在韓國,根據筆者的研究查明,已存在用柿汁染布後,再用淤泥媒染的傳統染色法。因此讓我來介紹一下此研究,並簡略的比較分析用淤泥染成黑色的亞洲傳統染色法。
在亞洲利用淤泥染成黑色的概要
在天然染色中,用淤泥染色的傳統文化,存在於西非馬里的班巴拉等世界各地,亞洲尤為發達。
在亞洲,染色時直接用淤泥本身作顏料的並不多。主要用含有丹寧成分的植物,染線或布料後,以淤泥中含有的鐵成分作為媒染劑的染色方法為傳統作法。
用淤泥染色的方法,各個國家都有共同點,即為在特定地區特別發達。使用於黑色染色的染料植物,雖具有富含丹寧的共同點,但種類各不同,且被染物為綿織物、絲綢、布、線等而有所差異。
使用淤泥黑色染色方法發達的代表地區與特徵
1) 韓國柿汁與淤泥染色衣
在韓國用柿汁染色的傳統約有1000年的歷史。主要在南部地區留有其遺產。其中南部地區全羅南道珍島郡有用柿樹(Diospyros kaki)的未成熟柿子的汁液染色的棉布衣,用和廚房相連的下水道污泥進行媒染處理,染成黑色的文化。過去在韓國柿染主要是製成衣服後,再染色。這是因為用未成熟的柿子榨汁後直接染色的布料很硬,難以做針線活。在韓國柿染後,用淤泥進行媒染劑處理染成黑色的文化,並沒有文獻記錄。是筆者在韓國的濟州島和全羅南道地區,以老年人作為對象進行查明的內容。
2) 日本鹿兒島大島紬
日本鹿兒島的大島紬是日本最有名的高級編織物之一。以鹿兒島的奄美大島名瀨市為中心,在奄美群島全區生產的大島紬約有 1,300年的歷史。
大島紬是採取奄美群島自生的車輪梅(Rhaphiolepis indica var. umbellata)的樹乾和樹枝放入水中燒開後,用此水染紬線乾燥後,再沾上含有很多鐵分的淤泥進行媒染處理的。用淤泥進行媒染處理,就會染成獨特並有深度的’奄美黑色’。黑色的大島紬,既輕又有保溫效果,耐火和污染,可以防靜電、除臭、防蟲等,具有卓越的特性。
另外,車輪梅樹,在韓國的標準名稱為車輪梅樹,但又稱為藍草樹。這是因為用此樹的青黑色成熟果實進行染色,染出的色彩猶如用藍草染的色彩,故稱為藍草樹。在韓國的全羅南道海岸地區,有用車輪梅樹皮、樹根萃取物染絲線的文化。
3) 中國廣東省佛山市的香雲紗
中國的香雲紗,是在中國廣東省佛山市順德用薯莨的汁液染編織物後,再用淤泥進行第二次染色,通過曬陽加工而成的絲綢。特徵為沾上淤泥的部分為黑色,反面為赤褐色,約有1000年的歷史。因穿上用此絲綢縫製的衣服,走起路來有 ‘紗紗’的響聲故稱為響雲紗。有人主張因發音一致響變成香
用於染料的薯莨(Dioscorea cirrhosa)是薯蕷科(Dioscorea)分佈在中國南部、印度、菲律賓、日本沖繩八重山群島、越南、老撾等國家。是多年生藤本植物。染料使用根莖的榨汁。在中國雲南藍染後再用薯莨萃取物染色,使布料接近黑色。
4) 越南南部新州黑色絲綢
越南的新州絲綢(Tan Chau silk)是在位於越南南部安江(An Giang)北西部的新州地區(Tan Chau) 用黑檀樹(Ebony fruit trees)未成熟果實汁液染色的絲綢。黑檀樹(Ebony fruit trees)是越語稱為mac nua(mặc nưa)的柿屬植物(Diospyros mollis)。
新州絲綢的傳統染色方法是採集黑檀樹的果實後,除掉成熟果實,把新鮮的果實用石頭或者用粉碎機粉碎。 (染10m長絲綢布料需約50kg果實)然後添加少量水混合後,在榨汁液中浸泡絲綢,經過蒸或者浸泡數日吸收染液,再進行多日的干燥過程,使布料變成黑色。最後用本地河流中撈取的淤泥進行媒染固色。新州絲綢傳統上是黑色,但最近它的含義變寬,因此用傳統方式染成的褐色,稱為黑色新州絲綢(Black Silk of Tan Chau)。
5) 其他
在東帝汶博博納羅縣,有用丹寧含量豐富的小果葉下珠(Phyllanthus reticulatus)或者用稱為 Cassuarina junghuhniana的植物萃取液染綿絲後,再用淤泥進行媒染處理的傳統文化。在印度尼西亞的松巴地區也有用丹寧含量豐富的植物萃取液染綿絲後,再用淤泥進行媒染處理染成黑色的文化。
被使用為媒染劑的淤泥特性
1) 被使用為媒染劑的淤泥種類
在韓國、日本、中國的黑色染色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黑色染色使用的媒染劑是淤泥。利用淤泥是為了用含有丹寧的染料染色的被染物,和淤泥中的鐵分進行化學反應(媒染)被染成黑色。但是被利用為媒染劑的淤泥,根據種類有所差異。在韓國全羅南道珍島,用廚房烹調或刷碗過程中發生的水中含有有機物沉澱的淤泥。日本大島紬的生產地鹿兒島奄美的淤泥中,有機物豐富。使用古代地層河床中,顆粒圓而小的淤泥。中國香雲紗生產地順德,位於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心部。也位於西江與北江的背面。因臨江,使用包括河床泥在內的發酵成黑色的河泥。
2) 使用於媒染劑的淤泥的特性
為了染成黑色,使用淤泥是因為淤泥中含有鐵分(Fe)。但是只為了單純使用鐵分,那麼如果使用含鐵量比淤泥更為豐富的赤土或黃土更會有效。但是使用特定的淤泥是因為淤泥中含有的鐵分溶解度(電離)與淤泥顆粒有關。一般礦物中含有的鐵分以氧化狀態存在,在染色過程中不易使用於媒染劑。但河床含有很多有機物,在厭氧與發酵狀態的淤泥中,鐵分還原成離子的比率很高,容易使用於媒染劑。在韓國珍島不使用乾淨的田地中淤泥,而使用因含有很多有機物,有腐臭味的下水道沉澱物作為柿染後的媒染劑,是因為淘米的水中含有很多有機物和水分,通過發酵含有很多還原鐵。淤泥經過發酵顆粒變小,在染線時損傷較少,在染織物時,可浸透細縫提高媒染效果。
結語
在亞洲用含有丹寧的染料植物,染布或線後,再用淤泥進行媒染處理染成黑色的傳統文化,不但存在於韓國,還存在於很多國家,且有幾個差異與共同點。首先在染料植物方面,差別在於韓國使用未成熟的柿子,日本使用車輪梅的萃取物,中國使用薯莨的球根,越南使用黑檀樹的未成熟果實,東帝汶使用小果葉下珠萃取物。在被染物方面差別在於韓國是綿織物縫製的衣服,日本是絲綢線,中國和越南是絲綢布,東帝汶和印尼松巴是綿線。在染料植物和被染物的種類有所差異,但利用淤泥中的鐵分進行媒染處理染成黑色方法是共同點。因此希望發展這種傳統文化的差別,進行資產化的同時,集中各國祖先的智慧不斷完善發展成亞洲的資產。
参考文献
許北九. 2010.神秘的醱酵柿汁, 輕而易舉地學習有色彩的柿染. 中央生活社.(韓國語)..
許北九, 朴智惠. 2013. 近代濟州島的柿子文化輿柿染 . 世悟和 利材.(韓國語).
許北九. 2016. 近代全羅南道的 天然染色和傳統技術. 世悟和 利材.(韓國語).
許北九. 2017. 近代全羅南道珍島的柿汁染色技術和文化 . 世悟和 利材.(韓國語).
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成果发布惊艳亮相广州. http://gd.qq.com/a/20160511/036636.htm.(2017年 2月 5日 檢索).
脇元理恵, 田崎和江, 縄谷奈緒子, 池田頼正, 今井茂雄, 佐藤一博, 奥野正幸. 2004. 奄美大島紬を染める泥の特性. 地球科學 58(4):199-214.
西田孝太郎. 1941. 大島紬の染色に關する化學的研究(第1報). 日本農芸化学会誌 17(10):863-869.
Tan Chau Silk. https://minhphuchau.com/en/commerce/tan-chau-silk-292.html(2021年 5月 16日 検索)
文: 許北九 / 校正 : ReASIA